材料一:
管子曰:“倉廩實而知禮節。”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嘗聞。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饑;一女不織,或受之寒。”生之有時,而用之亡度,則物力必屈。古之治天下,至孅至悉也,故其畜積足恃。今背本而趨末,食者甚眾,是天下之大殘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長,是天下之大賊也。殘賊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將泛,莫之振救。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財產何得不蹶!
漢之為漢,幾四十年矣,公私之積,猶可哀痛!失時不雨,民且狼顧;歲惡不入,請賣爵子,既聞耳矣。安有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驚者?世之有饑穰,天之行也,禹、湯被之矣。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國胡以相恤?卒然邊境有急,數千百萬之眾,國胡以饋之?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擊,罷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政治未畢通也,遠方之能疑者,并舉而爭起矣。乃駭而圖之,豈將有及乎?
夫積貯者,天下之大命也。茍粟多而財有余,何為而不成?以攻則取,以守則固,以戰則勝。懷敵附遠,何招而不至!今毆民而歸之農,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轉而緣南畝,則畜積足而人樂其所矣??梢詾楦话蔡煜?,而直為此廩廩也,竊為陛下惜之。
(賈誼《論積貯疏》①)
材料二:
漢興接秦之弊作業劇而財匱自天子不能具鈞駟 而將相或乘牛車,齊民無藏蓋。天下已平,高祖乃令賈人不得衣絲、乘車,重租稅以困辱之。繼以孝文、孝景,清凈恭儉,減田租,三十稅一,安養天下,七十余年之間,國家無事,非遇水旱之災,民則人給家足。都鄙廩庾皆滿,而府庫余貨財;京師之錢累巨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于外,至腐敗不可食。故人人自愛而重犯法,先行義而后詘辱焉。
(節選自《資治通鑒卷十六》,有刪改)
[注]①《論積貯疏》為賈誼寫給漢文帝的疏,即文中的孝文。該疏被皇帝采納。
10.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加句讀,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3分)
漢A興B接C秦D之E弊F作G業H劇I而J財K匱L自M天N子O不P能Q具R鈞S駟
11.下列選項中對加點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本,根本,與《種樹郭橐駝傳》“其本欲舒”中的“本”意義相同。
B.淫,過度,與《屈原列傳》“國風好色而不淫”中的“淫”意義相同。
C.被,遭受,與《陳涉世家》“將軍身被堅執銳”中的“被”意義不同。
D.罷,通“疲”,與《垓下之戰》中“楚兵罷食盡”中的“罷”意義相同。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賈誼認為君主治理天下,要有豐足的積蓄,如果放棄農業而去從事不重要的商賈,這是本末倒置,是對天下的殘害。
B.漢朝自建立政權以來,公私糧食積蓄不足,朝廷賣官鬻爵,百姓賣兒鬻女,賈誼認為這是對社會穩定的威脅。
C.漢文帝時面臨糧食儲備不足的危機,材料一從正反兩方面說明積貯糧食的重要性,反映了以農為本的思想。
D.材料二提到在文景的治理下,城鄉的糧倉充滿了糧食,發生旱澇災害也能讓百姓自給,國庫中串錢的繩子都腐爛了。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
(1) 卒然邊境有急,數千百萬之眾,國胡以饋之?(4分)
(2) 故人人自愛而重犯法,先行義而后詘辱焉。(4分)
14.班固為什么評價“漢文帝美矣”?請結合兩則材料進行分析。 (3分)
答
10.BFL(3分)
11.A(3分)
12.D(3分)
13.(1)如果邊境上突然有緊急情況,成千上萬的士兵,國家憑借什么救濟他們?(卒:通“猝”,突然;數:幾;胡以:憑什么;饋:救濟。)
(2)因此人人知道自愛,把犯法看得很重,崇尚行義,而厭棄做恥辱的事。(重犯法:難于犯法,即不觸犯法律;先:以…..為先;行,行為;絀:貶斥)
14.善于納諫,發展農業儲備糧食;減輕賦稅,讓百姓休養生息;勤勉節儉,(3分)
譯文:
材料一:
管子說:糧倉充足,百姓就懂得禮節。百姓缺吃少穿而可以治理得好的,從古到今,沒有聽說過這事。古代的人說:一個男子不耕地,有人就要因此挨餓;一個女子不織布,有人就要因此受凍。生產東西有時節的限制,而消費它卻沒有限度,那么社會財富一定會缺乏。古代的人治理國家,考慮得極為細致和周密,所以他們的積貯足以依靠?,F在人們棄農經商(不生產而)吃糧的人很多,這是國家的大禍患。過度奢侈的風氣一天天地滋長,這也是國家的大禍害。這兩種大禍害公然盛行,沒有人去稍加制止;國家的命運將要覆滅,沒有人去挽救;生產的人極少,而消費的人很多,國家的財富怎能不枯竭呢?漢朝從建國以來,快四十年了,公家和個人的積貯還少得令人痛心。錯過季節不下雨,百姓就將憂慮不安,年景不好,百姓納不了稅,就要請求賣掉自己的爵級和孩子。這樣的事情皇上已經耳有所聞了,哪有治理國家已經危險到這種地步而皇上不震驚的呢?世上有災荒,這是自然界常有的現象,夏禹、商湯都曾遭受過。假如不幸有縱橫二三千里地方的大旱災,國家用什么去救濟災區?如果突然邊境上有緊急情況,成千上萬的軍隊,國家拿什么去發放糧餉?假若兵災旱災交互侵襲,國家財富極其缺乏,膽大力壯的人就聚集歹徒橫行搶劫,年老體弱的人就互換子女來吃;政治的力量還沒有完全達到各地,邊遠地方敢于同皇上對抗的人,就一同舉兵起來造反了。于是皇上才驚慌不安地謀劃對付他們,難道還來得及嗎?積貯,是國家的命脈。如果糧食多財力充裕,干什么事情會做不成?憑借它去進攻就能攻取,憑借它去防守就能鞏固,憑借它去作戰就能戰勝。使敵對的人歸降,使遠方的人順附,招誰而不來呢?現在如果驅使百姓,讓他們歸向農業,都附著于本業,使天下的人靠自己的勞動而生活,工商業者和不勞而食的游民,都轉向田間從事農活,那么積貯就會充足,百姓就能安居樂業了。本來可以做到使國家富足安定,卻竟造成了這種令人危懼的局面!我真替陛下痛惜??!
材料二:
漢朝建國,承接的是秦末營造繁多而財力匱乏的疲困社會,從天子以下不能配備四匹同樣毛色的馬匹拉車,將相有的只能坐牛車,平民百姓沒有積蓄。天下平定之后,高祖就命令商人不許穿絲織的衣服、不許坐車,并且加重征收他們的租稅,用這些辦法來控制和羞辱他們。接著是孝文帝、孝景帝先后治理國家,清靜廉正,謹慎儉樸,減輕田租,實行“三十稅一”的政策,安養天下百姓,七十多年之間,國家無事,如果不發生旱澇災害,百姓就可以人人自給,家家足用。城鄉的糧倉都裝滿了糧食,府庫中貯存了剩余的物資;京城國庫中的錢累積萬萬,串錢的繩子都已朽爛,無法清點數目;京城糧倉中的陳舊粟米一層蓋一層,裝滿太倉,只好在外面堆積著,以至于腐爛而不能食用。所以人人自愛而不愿觸犯法律,以行義為先而避免羞辱。
關鍵詞:文言文,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