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em id="3buxl"></em>
        1. 傳播國學經典

          養育華夏兒女

          材料一:凡有地牧民者,務在四時 材料二:楚武王侵隨,使薳章求成焉

          作者:佚名 古詩詞考題 來源:網絡

          材料一:

          凡有地牧民者,務在四時,守在倉廩。國多財則遠者來,地辟舉則民留處;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上服度則六親固,四維張則君令行。故省刑之要,在禁文巧;守國之度,在飾四維;順民之經,在明鬼神,祗山川,敬宗廟,恭祖舊。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

          (節選自《管子·牧民》)

          材料二:

          楚武王侵隨,使薳章求成焉。軍于瑕以待之。隨人使少師董成①。斗伯比言于楚子曰:“吾不得志于漢東也,我則使然。我張吾三軍而被吾甲兵,以武臨之,彼則懼而協以謀我,故難間也。漢東之國隨為大,隨張必棄小國,小國離,楚之利也。少師侈,請贏師以張之。"楚大夫曰:"季梁在,何益?"斗伯比曰:"以為后圖,少師得其君。"王毀軍而納少師。

          少師歸,請追楚師,隨侯將許之。李梁止之曰:“天方授楚,楚之贏,其誘我也,君何急焉?臣聞小之能敵大也,小道大淫。所謂道,忠于民而信于神也。上思利民,忠也;祝史正辭,信也。今民餒而君逞欲,祝史矯舉以祭,臣不知其可也。”公曰:“吾牷肥腯,粢盛②豐備,何則不信?"對曰:"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故奉牲以告曰,‘博碩肥腯’,謂民力之普存也,謂其畜之碩大蕃滋也,謂其不疾簇蠡③也,謂其備腯咸有也。奉盛以告曰,'潔粢豐盛',謂其三時不害而民和年豐也。奉酒醴以告曰,'嘉栗旨酒',謂其上下皆有嘉德而無違心也。所謂馨香,無讒慝也。故務其三時,修其五教,親其九族,以致其禋祀。于是乎民和而神降之福,故動則有成。今民各有悅而息神乏主裁鼎獨違甚何逼之有!君姑修政而親兄弟之國,庶免于難。”隨侯懼而修政,楚不敢伐。

          (摘編自《左傳·桓公六年》)

          【注】①董成:主持和談。②粢盛:古代盛在祭器內以供祭祀的谷物。③簇蠡(cù Ií):一種畜病。

          10.文中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加句讀,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3分)涂黑。

          今A民B各C有D悅E而F息G神H乏I主J裁K鼎L獨M違N甚O何P逼Q之R有

          1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的是(3分)

          A.間,指挑撥離間,與《鴻門宴》中“道芷陽間行”的“間”字意思相同。

          B.餒,指饑餓,與《送東陽馬生序》中"無凍餒之患矣"的"餒"字意思相同。

          C.慝,通“匿”,指存有邪念,與成語中“銷聲匿跡”的“匿”字意思不同。

          D.五教,在文中指五種倫理道德,也就是“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楚武王帶兵入侵隨國,攻打到瑕地后,就在當地駐扎,派出使者蓮章與隨國談判,隨國也派少師來主持和談。

          B.斗伯比認為少師狂妄自大,就建議楚武王隱藏軍隊實力,以此助長他的狂妄,少師果然中計,率軍追逐楚軍。

          C.季梁認為國君祭祀時的牲畜又大又肥,黍稷也豐盛完備,但如果對百姓沒有好處,這樣的祭祀就不能取信于神明。

          D.季梁建議隨侯應關注農事,教化百姓,使他們和睦相處,這樣百姓才能團結一心,神靈也會降下福氣,做事就會成功。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

          (1)凡有地牧民者,務在四時,守在倉廩。

          (2)君姑修政而親兄弟之國,庶免于難。

          14.在治理國家方面,管子和季梁的共同理念是什么?他們分別是怎樣說的?請結合文本概括。(3分)

          10.(3分)E J N

          (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四處以上不給分)

          11.(3分) A (“道芷陽間行”的“間”指抄小路的意思)

          12.(3分) B (“少師果然中計,率軍追逐楚軍”錯,原文中季梁阻止了隨軍的追擊)

          13.(8分)

          (1)凡是擁有封地治理百姓的君主,應該致力于遵從四時(保證生產),確保糧食貯備(4分。大意2分,“牧”“務”各1分)

          (2)國君您暫且(先)修明政治,親近兄弟國家,或許就能免于禍難。(4分。大意2分,“修”“庶”各1分)

          14.(3分)答案示例:

          二人的共同理念:以民心為重。

          管子認為,政令能否順利推行,在于是否順應民心。季梁認為,君王應該以民為先,民和才能取信于神。(每點1分,意思對即可)

          附:文言文參考譯文

          材料一:【譯文】

          凡是擁有封地治理百姓的君主,應該致力于遵從四時(保證生產),確保糧食貯備。國家財富積累得多,遠方的人就前來投奔,土地充分開辟,百姓就長居而不會離去:倉庫寇實,民眾就懂得禮節。龍食充足,民眾就珍惜榮譽 元

          離恥辱;在上位者衣著、器物等有法度,百姓的家庭就六親和睦而穩固,高揚禮義廉恥,君主政令就能推行。所以精簡刑罰的關鍵,在于禁止奢侈;捍衛國家的法度,在于強化禮義廉恥四大綱領;教化民眾的大法,在明示鬼神之禮,敬奉山川神靈,敬事宗廟祖先,善待親戚故舊。政令能夠推行,在于它順應民心;政令廢弛,是因為它違背民心。

          材料二:【譯文】

          楚武王入侵隨國,先派薳章去求和。把軍隊駐扎在瑕地以等待結果。隨國人派少師主持和談。斗伯比對楚武王說:“我國在漢水東邊不能達到目的,是我們自己造成的。我們擴大軍隊,整頓裝備,用武力逼迫別國,他們害怕因而共同來對付我們,所以就難于離間了。在漢水東邊的國家中,隨國最大,隨國要是自高自大,就必然拋棄小國。小國離心,對楚國有利。少師這個人很狂妄,請君王隱藏我軍的精銳,而讓他看到疲弱的士卒,助長他的狂妄。”楚國大夫說:“有季梁在,這樣做有什么好處?”斗伯比說:“這是為以后打算,因為少師可以得到他們國君的信任。”禁武王故意損毀軍容來接待少師。

          少師回去,請求追逐楚軍,隨侯準備答應。季梁勸阻說:“上天正在幫助楚國,楚國軍隊顯得疲憊懈怠的樣子,是引誘我們。國君何必急于出兵?下臣聽說小國之所以能夠抵抗大國,是小國有道,而大國君主放縱無度。所謂道,就是忠于百姓而取信于神明。上邊的人想到對百姓有利,這是忠;祝史真實不欺地祝禱,這是信?,F在百姓饑餓而國君放縱個人享樂,祝史浮夸功德來祭祀,下臣不知怎樣行得通。”隨侯說:“我祭祀用的牲口都既無雜色,又很肥大,黍稷也都豐盛完備,為什么不能取信于神明?”季梁回答說:“百姓,是神明的主人。因此圣王先團結百姓,而后才致力于神明。所以在奉獻犧牲的時候祝告說‘牲口又大又肥’,這是說百姓的財力普遍富足,牲畜肥大而繁殖生長,并沒有得病而瘦弱,又有各種優良品種。在奉獻黍稷的時候禱告說“潔凈的糧食盛得滿滿的”,這是說春、夏、秋三季沒有天災,百姓和睦而收成很好。在奉獻甜酒的時候祝告說‘美酒又好又清’,這是說他們上下都有美好的德行而沒有壞心眼。所謂的祭品芳香,就是人心沒有邪念。因此春、夏、秋三季郝努力于農耕,修明五教,敦睦九族,用這些行為來祭告神明。這樣百姓便和睦,神靈也降福,所以做任何事情都能成功?,F在百姓各有各的想法息神沒有依靠,國君一個人祭祀豐富,又能求得什么福氣呢?國君您頓且(先)修明政治,親近兄弟國家,或許就能免于禍難。"隨侯感到恐懼,從而修明政治,楚國就沒有敢再來攻打。

          關鍵詞:文言文,閱讀答案

          用戶評論
          揮一揮手 不帶走一片云彩
          國學經典推薦

          材料一:凡有地牧民者,務在四時 材料二:楚武王侵隨,使薳章求成焉

          古詩國學經典詩詞名句成語詩人周易起名關于本站免責聲明

          Copyright ? 2016-2023 www.itrsho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國學夢 版權所有

          皖ICP備16011003號-2 皖公網安備 34160202002390號

          在线看黄片不卡在线看
              1. <em id="3buxl"></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