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em id="3buxl"></em>
        1. 傳播國學經典

          養育華夏兒女

          貞觀八年,太宗將發諸道黜陟使閱讀答案與翻譯-《貞觀政要》

          作者:佚名 古詩詞考題 來源:網絡

          貞觀八年,太宗將發諸道黜陟使,畿內道未有其人,太宗親定,問于房玄齡等曰:"此道事最重,誰可充使?"右仆射李靖曰:"畿內事大,非魏征莫可。"太宗作色曰:“朕今欲向九成宮,亦非小,寧可遣魏征出使?朕每行不欲與其相離者,適為其見朕是非得失。公等能正朕不?何因輒有所言,大非道理。”乃即令李靖充使。貞觀十一年,太宗謂侍臣曰:“朕昨往懷州,有上封事者云:‘何為恒差山東眾丁于苑內營造?即日征役,似不下隋時。懷、洛以東,殘人不堪其命,而田獵猶數,驕逸之主也。今者復來懷州田獵,忠諫不復至洛陽矣。'四時范田,既是帝王常禮,今日懷州,秋毫不干于百姓。凡上書諫正自有常準臣貴有詞主肯能改 如斯詆毀,有似咒詛。"侍中魏征奏稱:"國家開直言之路,所以上封事者尤多。陛下親自披閱,或冀臣言可取,所以僥幸之士得肆其丑。臣諫其君,甚須折衷,從容諷諫。漢元帝嘗以酎祭宗廟,出便門,御樓船。御史大夫薛廣德當乘輿免冠曰:'宜從橋,陛下不聽臣言,臣自刎,以頸血污車輪,陛下不入廟矣。’元帝不悅。光祿卿張猛進曰:‘臣聞主圣臣直,乘船危,就橋安。圣主不乘危,廣德言可聽。’元帝曰:‘曉人不當如是耶!’乃從橋。以此而言,張猛可謂直臣諫君也。”太宗大悅。貞觀十五年,太宗謂侍臣曰:“守天下難易?”侍中魏征對曰:“甚難。”太宗曰:“任賢能,受諫諍,即可。何謂為難?”征曰:“觀自古帝王,在于憂危之間,則任賢受諫。及至安樂,必懷寬怠,言事者惟令荒懼,日陵月替,以至危亡。圣人所以居安思危,正為此也。安而能懼,豈不為難?”

          (節選自《貞觀政要》)

          10.文中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加句讀,請將加句讀處的字母填寫在答題卡的橫線上。(3分)

          凡A上B書C諫D正E自F有G常H準I臣J貴K有L詞M主N肯O能P改

          1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畿內,古時稱王都及其周圍千里以內的地區,也指京城管轄之地。文中指后者。

          B.秋毫,喻指極細微的事物,與《鴻門宴》中"秋毫不敢有所犯"中的"秋毫"意思相同。

          C.從容,指委婉得體,與《屈原列傳》中“然皆祖屈原之從容辭令”的“從容”意思不相同。

          D.宗廟,指天子、諸侯供奉祖宗牌位的處所。宗廟祭祀,追思祖先,是中華傳統孝道的體現。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唐太宗向大臣們征求由誰出任畿內道黜陟使的建議,右仆射李靖極力推薦魏征,而唐太宗最終讓李靖來擔任這一職務。

          B.唐太宗到懷州去打獵,有人上書進諫,認為如今勞役之重已經和隋朝不相上下,并且皇帝打獵過于頻繁,已經是一個驕奢的君王了。

          C.漢元帝想乘樓船前去祭祀,薛廣德認為應該從橋上走,并用自己的性命向元帝施壓,張猛勸諫元帝說圣明的君主不能置臣子于險地。

          D. 魏征認為守住江山很困難,原因在于很多帝王到了天下太平的時候就會懈怠政務,疏遠直言進諫的人,長此以往,國家就會滅亡。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

          (1)公等能正朕不?何因輒有所言,大非道理。(4分)

          (2)觀自古帝王,在于憂危之間,則任賢受諫。(4分)

          14.請結合全文,簡要概括唐太宗"每行不欲與其(魏征)相離"的原因。(3分)

          10. E I M (凡上書諫正,自有常準,臣貴有詞,主貴能改)

          11. C (二者意思相同)

          12. C (“不能置臣子于險地”錯)

          13.(1)你們能夠匡正我的錯誤嗎?為什么就說出這樣的話來,太沒有道理了。(4分。“正”1分,“不”1分,“有所言”1分,語意通順1分)

          (2)觀察自古以來的帝王,在憂患危難的時候,能夠選舉賢才接受諫言。(4 分。“憂危”1分,“任賢”1分,“受諫”1分,語意通順1分)

          14.(1)能匡正太宗是非得失 (2)能為太宗排憂解難(3分。答出一點得1分,答出兩點得3分)

          參考譯文:

          貞觀八年,太宗準備派遣各道黜陟使,畿內道這個地方沒有找到合適的人選,太宗親自確定,詢問房玄齡等大臣說:“這個地方的事務最為重要,誰可以擔當這個重任?”右仆射李靖說:“畿內道的事務重大,非魏征不可。”太宗神情嚴肅地說:“我如今要到九成宮去,這也不是小事,怎么可以派遣魏征出使?我每次出行都不想與其分開,實在是因為他能夠看到我的是非得失。你們能夠匡正我的錯誤嗎?為什么就說出這樣的話來,太沒有道理了。”于是命令李靖擔任關內道黜陟使。貞觀十一年,唐太宗對侍臣說:“我過去到懷州去,有人上書說:‘為什么總是差遣山東的勞工到宮里修造苑囿呢?當今勞役之重,似乎和隋代不相上下了。懷州、洛水以東,百姓已經苦不堪言了,而皇上還時常到那里去打獵,真是一個驕奢的君王啊。今天皇上又到懷州來打獵,皇上已經聽不進忠言了。’一年四季出行打獵,是古代帝王常有的禮數,今日我到懷州,對老百姓不會帶來一絲一毫的干擾。凡是上書提出意見的,一般我都采納,臣子貴在能直諫,君王貴在能改正。但如今這樣的詆毀,像是在詛咒我啊。”侍中魏征上奏說:“朝廷廣開言路,所以上書提意見的人特別多。陛下親自批閱奏書,有時希望臣子的意見可以采納,這是僥幸大膽上書的人能夠陳列陛下他們淺見的原因。臣子向國君提意見,必須言語委婉,措辭得體,借此以言彼。漢元帝曾用醇酒去祭祀宗廟,想從便門出去,再乘樓船到宗廟。御史大夫薛廣德擋住漢元帝乘坐的馬車摘下官帽說:‘陛下應當從橋上經過,如果陛下不聽臣的話,我就自刎,讓我頸中的鮮血玷污你的車輪,陛下就進不了宗廟了。’漢元帝很不高興。光祿卿張猛說:‘我聽說如果君王圣明,那么臣子就會忠直。乘船危險,過橋安全,圣明的君王不會冒著無謂的危險,薛廣德的意見可以采納。’漢元帝說:‘開導別人不應該像這樣嗎!’于是就從橋上經過。從這點看,張猛可以算是正直的大臣勸諫君王啊。”唐太宗聽后非常高興。貞觀十五年,唐太宗問身邊的侍臣:“守江山是難還是易?”

          侍中魏征回答說:“很難。”唐太宗說:“選拔任用賢才,接受諫言,就行了,有什么難的?”魏征說:“觀察自古以來的帝王,在憂患危難的時候,能夠選舉賢才接受諫言。到了天下太平的時候,一定會懈怠政務,使直言進諫的人變得謹慎恐懼,這樣日復一日,就會使國家滅亡。古代圣人居安思危的原因,正是因為這啊。國家太平無事卻要國君心懷憂懼,難道不難嗎?”

          關鍵詞:文言文,閱讀答案

          用戶評論
          揮一揮手 不帶走一片云彩
          國學經典推薦

          貞觀八年,太宗將發諸道黜陟使閱讀答案與翻譯-《貞觀政要》

          古詩國學經典詩詞名句成語詩人周易起名關于本站免責聲明

          Copyright ? 2016-2023 www.itrsho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國學夢 版權所有

          皖ICP備16011003號-2 皖公網安備 34160202002390號

          在线看黄片不卡在线看
              1. <em id="3buxl"></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