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鼎五年冬十月,上行自云陽,北歷上郡、西河、五原,出長城,北登單于臺,至朔方,臨北河。還,祭黃帝冢橋山,釋兵須如。上曰:“吾聞黃帝不死,今有冢,何也?”公孫卿曰:“黃帝已仙上天,群臣思慕,葬其衣冠。”上嘆曰:“吾后升天,群臣亦當葬吾衣冠于東陵乎?”乃還甘泉,類祠太一。初,司馬相如病且死,有遺書頌功德,言符瑞,勸上封泰山。上感其言,會得寶鼎,上乃與公卿諸生議封禪。封禪用希曠絕,莫知其儀。而諸方士又言:“封禪者合不死之名也黃帝以上封禪皆致怪物與神通秦皇帝不得上封陛下必欲上稍上即無風雨遂上封矣”上于是乃令諸儒采《尚書》《周官》《王制》之文,草封禪儀,數年不成。上以問左內史兒寬,寬曰:“封泰山,禪梁父,昭姓考瑞,帝王之盛節也。然享薦之義,不著于經。臣以為封禪告成,合祛于天地神祇,唯圣主所由制定其當,非群臣之所能列。今將舉大事,優游數年,使群臣得人人自盡,終莫能成。唯天子建中和之極,兼總條貫,金聲而玉振之,以順成天慶,垂萬世之基。”上乃自制儀,頗采儒術以文之。上為封禪祠器,以示群儒,或曰“不與古同”,于是盡罷諸儒不用。上又以古者先振兵釋旅,然后封禪。元封元年春正月,上行幸緱氏,禮祭中岳太室,從官在山下聞若有言“萬歲”者三。詔祠官加增太室祠,禁無伐其草木,以山下戶三百為之奉邑。夏四月,還至奉高,禮祠地主于梁父。乙卯,令侍中儒者皮弁、縉紳,射牛行事,封泰山下東方。封廣丈二尺,高九尺,其下則有玉牒書,書秘。禮畢,天子獨與侍中、奉車都尉霍子侯上泰山,亦有封,其事皆禁。丙辰,禪泰山下址東北肅然山,如祭后土禮,天子皆親拜見。天子從禪還,坐明堂,群臣更上壽頌功德。又以五載一巡狩,用事泰山,令諸侯各治邸泰山下。
(節選自《通鑒紀事本末·漢武帝封禪》)
武帝之淫祠以求長生,方士言之,巫言之耳。兒寬,儒者也,其言王道也,瑯瑯乎大言之無慚矣;乃附會緣飾,以贊封禪之舉,與公孫卿之流相為表里。武帝利賴其說,采儒術以文其淫誕,先王之道,一同于后世緇黃之徒,而滅裂極矣。
(節選自王夫之《讀通鑒論》)
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封禪者合/不死之名也/黃帝以上封禪/皆致怪物與神通秦/皇帝不得上封/陛下必欲上/稍上/即無風雨/遂上封矣/
B.封禪者合/不死之名也/黃帝以上封禪/皆致怪物與神通/秦皇帝不得上封/陛下必欲上/稍上即/無風雨/遂上封矣/
C.封禪者/合不死之名也/黃帝以上封禪/皆致怪物與神通秦/皇帝不得上封/陛下必欲上/稍上即/無風雨/遂上封矣/
D.封禪者/合不死之名也/黃帝以上封禪/皆致怪物與神通/秦皇帝不得上封/陛下必欲上/稍上/即無風雨/遂上封矣/
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臨北河”與“臨帝子之長洲”(《滕王閣序》)兩句中的“臨”字含義相同。
B.“勸上封泰山”與“且舉世譽之而不加勸”(《逍遙游》兩句中的“勸”字含義不同。
C.“于是盡罷諸儒不用”與“用之不竭”(《赤壁賦》)兩句中的“用”字含義相同。
D.“群臣更上壽頌功德”與“莫辭更坐彈一曲”(《琵琶行》)兩句中的“更”含義不同。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漢武帝在橋山祭祀黃帝陵時,對于黃帝陵墓的存在有所不解并向大臣詢問,在得知此處僅為衣冠冢時,認為自己也會像黃帝一樣。
B.漢武帝被司馬相如臨終頌功德、言符瑞的遺書打動,又恰逢得到寶鼎,便動了到泰山封禪祭祀的念頭,并與公卿大臣進行商議。
C.漢武帝采納了兒寬的建議,自己制定了封禪儀式,并于元封元年夏季四月進行了封禪大典。封禪結束后,群臣都歌頌漢武帝的功德。
D.王夫之對于漢武帝封禪之舉是不認同的,認為他受到了方士和巫師的欺蒙,并認為漢武帝過度祭祀的行為破壞、違背了先王之道。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今將舉大事,優游數年,使群臣得人人自盡,終莫能成。
(2)又以五載一巡狩,用事泰山,令諸侯各治邸泰山下。
答案:
(10)D
(11)C
(12)A
(13)①如今將要舉行大典,已經拖了數年時間,使群臣人人各自盡了全力,卻始終未能擬出。
②又規定:天子每五年巡游一次,至泰山祭祀,各諸侯封國都要在泰山腳下修建官邸。
【解答】
(10)句意:封禪的意義就是不死。黃帝以前的君主,封禪都招來怪物,以與神靈相通,而秦始皇就未能在泰山頂上祭天。陛下如一定上山,上到一定高度,乘無風雨的時候,即刻行禮就算是上山封祭了。“……者,……也”表判斷可排除A、B;“秦皇帝”不可斷開,可排除A、C;“即無風雨“不可斷開,可排除B、C。
故選:D。
(11)A.皆為“來到”。
B.前者為“勸說”,后者為“奮勉、勉勵”。
C.前者為“任用”,后者為“使用”。
D.前者為“輪番”,后者為“再、又”。
故選:C。
(12)A.“漢武帝在橋山祭祀黃帝陵時,對于黃帝陵墓的存在有所不解并向大臣詢問,在得知此處僅為衣冠冢時,認為自己也會像黃帝一樣”表述錯誤。根據原文相關語句“吾后升天,群臣亦當葬吾衣冠于東陵乎”可知,漢武帝認為他死后他的臣子把自己的衣冠葬在東陵,而選項則表述的是“(漢武帝)認為自己也會像黃帝一樣”。
故選:A。
(13)①“舉大事”,舉行大典;“優游”,拖延;“自盡”,盡了自己的力氣。譯文:如今將要舉行大典,已經拖了數年時間,使群臣人人各自盡了全力,卻始終未能擬出。
②“五載一巡狩”,天子每五年巡游一次;“治邸”,修建官??;“泰山下治邸”,省略句,省略了介詞“于”,正常語序是“(于)泰山下治邸”。譯文:又規定:天子每五年巡游一次,至泰山祭祀,各諸侯封國都要在泰山腳下修建官邸。
參考譯文:
元鼎五年冬季十月,漢武帝自云陽向北,經上郡、西河、五原,出長城,再向北登單于臺,直至朔方,來到北河。漢武帝回朝,在橋山祭黃帝陵,行至須如,將征調的兵卒遣散。漢武帝問道:“我聽說黃帝長生不老,可如今有他的陵墓,這是為什么呢?”公孫卿回答說:“黃帝成仙升天以后,群臣想念他,所以建陵將他的衣冠埋葬。”漢武帝感嘆道:“我將來升天后,群臣也會把我的衣冠葬在東陵嗎?“于是漢武帝回到甘泉宮,祭祀太一神。當初,司馬相如病重將死,臨終時留下遺書,稱頌漢武帝的功德,并談及祥瑞之事,勸說漢武帝到泰山封禪祭祀天地。漢武帝深受感動,適逢獲得寶鼎,他便與公卿大臣和儒生們商議封禪之事。天子封禪泰山,是極為少見的事,有關資料已曠廢絕滅,無人知道禮儀的詳細情形。方士們認為:“封禪的意義就是不死。黃帝以前的君主,封禪都招來怪物,以與神靈相通,而秦始皇就未能在泰山頂上祭天。陛下如一定上山,上到一定高度,乘無風雨的時候,即刻行禮就算是上山封祭了。”于是,漢武帝命儒生們采用《尚書》《周官》《王制》等書的記載,草擬封禪的禮儀,數年還未擬出。漢武帝拿它詢問左內史兒寬的意見,兒寬說:“在泰山祭天,在梁父山祭地,顯揚祖先的姓氏,考求上天的瑞應,是帝王的盛典。但獻禮的儀式,在經書中卻無記載。我認為,封禪典禮的完成,意味著同天地神靈的聯系,只有圣明的君主才能制定適當的禮儀,而不是臣下所能擬就的。如今將要舉行大典,已經拖了數年時間,使群臣人人各自盡了全力,卻始終未能擬出。只有天子才能掌握中正平和的最高原則,綜合調理各種頭緒,發出金玉般的聲音,以順利促成這一天下最大的慶典,作為萬世遵奉的法則。”于是漢武帝親自制定禮儀,多采用儒家學說加以修飾。漢武帝又制作封禪用的祭器,拿給儒生們觀看,有的儒生說:“與古代的不一樣。”于是漢武帝將儒生一律罷斥不任用。漢武帝又按照古代的做法,首先收繳兵器,解散軍隊,然后舉行封禪大典。元封元年春季正月,漢武帝出巡至緱氏城,祭祀于中岳太室,隨從官員在山下似乎聽到有聲音連呼三次“萬歲“。漢武帝命令主管祭祀的官員擴建太室祭祠,禁止砍伐山上草木,又將山下三百戶百姓作為供奉太室的奉邑。元封元年夏季四月,漢武帝起駕還朝,到達奉高,在梁父祭祀地主神。乙卯日(十九日),漢武帝令擔任侍中的儒家學者戴鹿皮帽、將笏板用絲帶系在腰間,參加射牛儀式,在泰山東坡之下祭祀天神。祭壇寬一丈二尺,高九尺,祭壇下埋藏著漢武帝給神仙的玉牒書,內容隱秘。祭祀儀式結束后,漢武帝獨自與侍中、奉車都尉霍子侯一起登上泰山,再行祭天之禮,一切過程都秘不示人。丙辰日(二十日),漢武帝在泰山腳下東北部的肅然山祭祀地神,如同祭祀后土神之禮,漢武帝親自叩拜。漢武帝祭完地神回來,坐在明堂中,眾大臣輪番上前歌功頌德、上壽祝福。又規定:天子每五年巡游一次,至泰山祭祀,各諸侯封國都要在泰山腳下修建官邸。
(節選自《通鑒紀事本末 漢武帝封禪》)
漢武帝過度地祭祀以祈求長生不老,是受到方士和巫師之言欺蒙的結果。兒寬,是個儒生,他談論王道時,口若懸河,大言不慚;可是,他卻牽強附會,以贊美封禪之舉,與公孫卿之流相互呼應,密切配合。漢武帝利用依賴他們的學說來文飾自己的荒淫無誕,先王之道竟然完全等同于后世的僧、道之徒,其破壞、違背達到極點啦。
(節選自王夫之《讀通鑒論》)
關鍵詞:文言文,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