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孝宗弘治)三年春三月,中言乞鷹坊、牧馬場千頃。戶部尚書李敏言:“場止二百余頃,余皆民業,安得奪耕種之地以為飛走之所!”上從之。六年秋七月,京師大雨雹。禮部尚書倪岳疏弭災急務,勸上黜奸貪,進忠直,上嘉納之。八年三月,中官傳旨命內閣撰《三清樂章》。大學士徐溥等上言:“三清乃邪妄之說黷于祭祀時謂勿欽且設內閣者實欲其議政事論經史弼正得失奈何阿順邪說以取容悅也”乃止。十年二月,上屢游后苑,侍講王鏊侍經筵,講文王不敢盤于游畈。上悟,納之。三月,上御文華殿,召大學士徐溥、劉健、李東陽、謝遷議政事,賜茶而退。東陽謂“自天順末,至今三十余年,嘗召內闊,不過數語即退。是日經筵罷,有此召,因得見帝天資明睿,廟算周詳”云。十七年六月,小王子寇宣府,劉大夏請屯兵喜峰口、燕河營以備之。太監苗逵謀帥師搗其營,上召大夏問以王越威寧之捷,大夏曰:“臣聞之從征將士,當時所俘獲婦稚十數耳。幸而大寇方深入,不相值,值之則無噍類矣。”上曰:“即爾,太宗何以屢得志?”大夏曰:“陛下神武故不后太宗,而將領人馬,不能什二三擬也。且其時淇國公一小違節制,而舉十萬眾悉委之沙漠,奈何易言之!度今上策,惟有守耳。”而戴珊亦從旁贊其語。上遽曰:“微二人,吾幾為人誤。”事遂止。秋九月,清寧宮未完,旨下兵部撥軍工萬人。劉大夏知工少人多,中官有所利為此也,上言減去十分之五。督工者訴于上,上令內闊擬旨切責之。大學士劉健曰:“愛惜軍人,兵部職也。大夏每以老辭位,溫旨勉留,猶未已。若切責旨下,彼將以不職辭。”上欣然納之,用軍夫卒如所裁之數。
(節選自《明史紀事本末·弘治君臣》)
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三清乃邪妄之說/黜于祭祀/時謂勿欽/且設內閣者/實欲其議政事/論經史/弼正得失/奈何阿順邪說/以取容悅也/
B.三清乃邪妄之說/黜于祭祀時/謂勿欽/且設內閣者/實欲其議政事/論經史弼正/得失奈何/阿順邪說/以取容悅也/
C.三清乃邪妄之說/黜于祭祀時/謂勿欽/且設內閣者/實欲其議政事/論經史/弼正得失/奈何阿順邪說/以取容悅也/
D.三清乃邪妄之說/黜于祭祀/時謂勿飲/且設內閣者/實欲其議政事/論經史弼正/得失奈何/阿順邪說/以取容悅也/
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戶部是古代掌管土地、戶籍、賦稅、俸餉等的機構,它的最高長官稱為戶部尚書。
B.內閣是從明朝開始設立的國家議政、輔政機構,內閣成員由六部最高長官組成。
C.經筵既是古時為講論經史而特設的御前講席,也是帝王接受教育的一種形式。
D.“奈何易言之”的“易”是輕易的意思,與《六國論》中“或未易量”的“易”相同。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李敏反對中官的觀點,認為不能隨便從老百姓手中奪取正在耕種的土地,用來擴建皇家鷹坊、牧馬場。
B.皇帝在經筵結束后召集大學士們議事,并且賜茶,李東陽認為這能看出皇帝的天賦和謀劃朝政的能力。
C.劉大夏認為,當時朝廷的各方面實力都不如太宗朝,因此不能輕易出擊,而應該即刻屯兵以做好守備。
D.劉健認為,劉大夏請求將修造清寧宮的軍工減半的諫言,是愛惜軍人的體現,如果責備他,他可能會請求辭官。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
(1)禮部尚書倪岳疏弭災急務,勸上黜奸貪,進忠直,上嘉納之。
(2)上遽曰:“微二人,吾幾為人誤。”
14.如果要研究弘治年間的君臣關系,你能從選文中得出什么結論?請從明孝宗的角度簡要分析一下。(3分)
答
10.A “時謂勿欽”的“時”是指“當時的人”,也就是“時人”,這句意為“時人都說不應當欽敬他們”,可見“時”之前應該斷開,據此排除B、C兩項;“議政事”與“論經史”對舉,后面均應該斷開,據此可排除D項。
11.B 早期內閣是由大學士組成,后來各部尚書和侍郎也可兼任大學士;另外,從原文來看,文中提及的內閣成員都是大學士。
12.C “各方面實力都不如太宗朝”錯誤,劉大夏只是認為兵力不足。
13.(1)禮部尚書倪岳上疏,提出消弭災禍應當措辦的緊急事務,勸勉皇帝罷黜奸邪貪婪之徒,獎掖提拔忠心耿直之臣,皇帝贊許并采納了他的意見。(譯出大意給2分;“弭”“嘉”兩處,每譯對一處給1分。)(2)皇帝馬上省悟說:“如果沒有兩位愛卿,我幾乎被他人引入迷途。”(譯出大意給2分;“微”“為”兩處,每譯對一處給1分。)
14.①結論:君臣關系融洽。②分析:明孝宗廣開言路,虛心接納大臣的諫言;明孝宗關愛大臣,處理政事體恤臣下。(結論2分;分析1分,考生只要從明孝宗角度分析出一層意思即可得1分。意思答對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給分。)
附【參考譯文】
(明孝宗弘治)三年春三月,皇帝內宮官員為鷹坊、牧馬場乞請征用土地千頃。戶部尚書李敏說:“場地只有二百余頃,其余的都是百姓的祖業田產,怎么可以(隨便從百姓手中)奪取正在耕種的土地來作飛禽、走馬的活動場所呢!”皇帝采納李敏的意見。六年秋七月,京師下大雨、冰雹。禮部尚書倪岳上疏,提出消弭災禍應當措辦的緊急事務,勸勉皇帝罷黜奸邪貪婪之徒,獎掖提拔忠心耿直之臣,皇帝贊許并采納了他的意見。八年三月,中官傳出圣旨命內閣大學士撰寫《三清樂章》。大學士徐溥等上疏說:“三清本是虛妄邪說,褻瀆神靈祭祀,時人都說不應當欽敬他們。而且,朝廷之所以設置內閣,實際上是想讓內閣學士們聚議政事,講論經學和歷史,輔佐陛下匡正得失,怎么可以(讓這些人)去阿諛順從虛妄邪說,來討取陛下的歡心呢!”這件事由此作罷。十年二月,皇帝屢次游宴于后花園,侍講王鏊在講解經學時,講了周文王不敢貪戀游獵的事?;实凵钣兴?,采納他的意見。三月,皇帝在文華殿,召見大學士徐溥、劉健、李東陽、謝遷議論朝政,向大學士們賜茶后離去。李東陽說了“自從天順末年,直至今日,已有三十多年,皇帝每次召見內閣,不過只講幾句話就離去。今天,皇帝是聽過講解經學之后有了此次召見,從這件事可以看得出皇帝天資聰敏而英明,對朝政籌謀劃策也夠周詳的了”這樣的話。十七年六月,小王子(達延汗)帶領兵馬侵犯宣府(今河北宣化),劉大夏請求屯兵喜峰口和燕河營以防備小王子。太監苗逵想要帶領官軍直接前去搗毀小王子的軍事大營,皇帝為此召見劉大夏,問到王越當年取得威寧大捷的情況,劉大夏說:“臣從當年跟隨王越出征的將士口中得知一些情況,當時所俘獲的只有十幾個婦女和小孩。所幸的是寇賊兵馬剛剛進入境內,與官軍相比眾寡懸殊,如果雙方兵力差不多的話,那時官軍就沒有活人了。”皇帝說:“既然是這樣,那么太宗(成祖朱棣)為什么還常常以此得意呢?”劉大夏說:“陛下的神智武略固然并不比太宗差,可是所帶領的兵馬數目,與太宗相比僅有他的十分之二三。況且,那時由于淇國公一個小小的違背節制的行動,就使十萬之師盡喪于沙漠,怎么能談得上他們是輕而易舉地就獲得勝利呢!依臣揣度,我們今天用兵,應以采取守勢為上策。”戴珊在一旁,也很贊成劉大夏的這個說法?;实垴R上省悟說:“如果沒有兩位愛卿,我幾乎被他人引入迷途。”苗逵直搗賊營的想法就被禁止了。秋九月,修繕清寧宮仍未完工,皇帝傳旨于兵部,令撥軍工萬人充其役。劉大夏知道用工本不多,而調用的人卻不少,這都是由于中官貪圖取利才這么干的,于是,劉大夏上奏,提出減去人力十分之五。監督工程的人向皇帝控訴,皇帝便下令內閣草擬詔旨,嚴厲譴責劉大夏。大學士劉健說:“愛惜軍士,這是兵部的職責。劉大夏每每以年老辭職,陛下每次都下旨溫語勸留,(可是劉大夏)還是求退不已。如果這個切責的詔旨一下,他將會以不稱職(的理由)辭官。”皇帝高興地接受了這個意見,所用軍卒數目仍按劉大夏的意見減去一半。
關鍵詞:文言文,閱讀答案